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经过十年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今年下半年,我国将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此,本版特邀专家展开圆桌对话,总结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共建“一带一路”在当前形势下的重大意义。
嘉 宾
kaiyun开云最新(中国)官方网站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中亚研究院院长卢山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范黎波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一带一路”与对外开放研究中心主任毛新雅
主持人
本报记者陈 恒 张 雁
1、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取得巨大成就
主持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整体的推进历程有哪些标志性的内容?
卢山冰:十年间有很多重要节点,包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制定战略规划、发布愿景和行动、建设两个金融平台、召开三次座谈会、举办两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发表演讲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随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相继印发和发布,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中国推动成立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越南的“两廊一圈”、东盟的“互联互通规划”等实现有效对接。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在这一阶段,“一带一路”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紧密对接,更加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落实和有效推进,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造福沿线国家人民。
范黎波:党中央先后在“一带一路”建设3周年、5周年、8周年之际召开了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我们可以以此为节点对共建“一带一路”推进历程进行梳理。2013年至2017年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型阶段,也是“大写意”阶段。这一阶段中,我们与沿线国家签署合作协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以后的合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017年,我们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标志着“一带一路”经贸投资活动以及营商环境塑造等方面取得全新突破。以2018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为节点,共建“一带一路”进入“工笔画”阶段。这一阶段特征非常清晰,就是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抓落实、干实事、出实招、见实效。比如,中老铁路、以色列海法新港等重大项目陆续竣工,比雷埃夫斯港、雅万铁路、匈塞铁路等大项目稳步推进。当前,共建“一带一路”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需要以更加具有前瞻性的思维不断巩固发展成果,应对挑战。
毛新雅: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转变,不仅体现在国家战略部署层面,也体现在具体的企业行为和项目中。进入精谨细腻的“工笔画”阶段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领域大幅度拓展,除了基础设施外,也加快实施了一批聚人心、接地气的“小而美”民生项目,拓展了在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领域的合作新空间。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施联通水平进而物流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合作共建的境外园区效果逐渐凸显,正在吸引更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参与到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来。
主持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亮点纷呈,如何总结和评价这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范黎波: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在深化各国政策沟通、推动全球互联互通、重塑国际贸易格局、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截至2023年1月,中国已与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合作文件,涵盖互联互通、贸易、投资、金融、社会、海洋、电子商务、科技、民生、人文等领域。二是基础设施互通互联水平不断提升。十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互利共赢项目成功落地。三是经贸投资合作不断拓展。一方面,沿线国家、地区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覆盖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和非洲。截至2022年10月底,中国海关已与3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签署了AEO(经认证的经营者)互认安排。另一方面,沿线国家、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更加密切。2013—2022年,中间产品出口占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比重由49.8%升至56.3%。中国的纺织品、电子元件、基本有机化学品和汽车零配件等商品在沿线国家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增长迅速。四是拉动沿线国家经济增长。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使参与方贸易增加4.1%,吸引外资增加5%,使低收入国家GDP增加3.4%。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2012—2021年,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GDP占全球份额提高3.6个百分点。世界银行测算,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占全球GDP的1.3%。2015—2030年,760万人将因此摆脱绝对贫困,3200万人将摆脱中度贫困。
毛新雅: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突出地体现为“通”。十年来,各国合作共识不断凝聚,国际感召力持续增强,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持续扩大,遍布亚、欧、非等五大洲和主要国际组织。共建“一带一路”搭建起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格局,使老挝、尼泊尔等陆锁国变成陆联国,使哈萨克斯坦等内陆国拥有了出海通道。中欧班列开辟了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为保障沿线国家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畅通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人文交流持续深化,进一步促进了沿线区域民心相通。中国与相关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共建“鲁班工坊”,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等,“丝路一家亲”行动持续推进,形成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了持续活力。
2、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主持人:2020年以来,针对国内国际形势新变化,我国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如何看待并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的作用?
范黎波:新发展格局包括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两个维度,共建“一带一路”在这两个维度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一方面,国内生产制造企业积极在相关市场寻求资本、技术、资金、能源等要素,不断提升供给水平,更好地满足了多样化的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国内生产出的制成品也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促进了国际产能合作,联通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了我国与沿线国家投资,为各国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盘活了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卢山冰: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经济循环畅通无阻,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打通不同区域和国家之间的经济循环。“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传统物流通道在双循环中发挥出更加积极作用。以中欧班列为例,从2012年开行42列到2022年开行1.6万列,中欧班列已成为贯通中国、中亚和欧洲国际贸易大通道的重要载体,在促进中欧贸易畅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建设在保障能源国际跨境运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党中央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依存度分别超过70%和40%,利用好管理好维护好跨境能源管道,扩大能源管道运输效率和提高能源效能,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目前,中亚能源管道、中缅能源管道、中俄能源管道等都维护得非常好,运输石油和天然气效率高、安全系数大。
毛新雅: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带动我国西部地区扩大开放,促进我国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图景,有效促进了国内大循环通道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大通道的畅通。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区域是中亚、西亚、中东、中东欧、东南亚、南亚、非洲等,我国西部地区成为开放前沿阵地,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连接起陆上丝路、海上丝路以及长江经济带,进一步畅通了国内大循环的物流通道,也提升了国内区域与中亚、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的互联互通水平,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更为有力的通道保障。另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拉紧了与沿线区域的产业合作纽带。产业链区域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态势。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与东南亚、中亚、中东欧等区域的产业合作特别是制造业领域分工合作创造了新机遇,中国以国内齐全的产业链反哺“一带一路”区域,并通过产能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生产效率、增强产业链韧性。
主持人: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范黎波: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通过软硬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弥补发展短板,推动更多国家释放经济发展动能。应不断提升“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充分利用重要基础设施推进我国与共建国家以及共建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充分利用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信息高速路等,打造经贸合作新通道,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拉动区域经济长期增长的能力。同时,打造内联外畅的全球物流网络体系,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体系。
卢山冰:我认为应继续加强国际国内战略合作。从国际看,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与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发展战略对接,比如“一带一路”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吉尔吉斯斯坦2040年前国家战略、塔吉克斯坦2030年前国家发展战略、乌兹别克斯坦2026年前国家战略、土库曼斯坦“复兴丝绸之路”战略、越南“两廊一圈”、东盟的“互联互通规划”等的紧密对接,进一步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从国内看,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接,促进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开放,助推内陆沿边地区成为开放前沿,带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将“一带一路”沿线市场资源与重大国家发展需求对接,在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提升国际贸易和投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毛新雅:我认为规则联通和科技提升很重要。首先,提升规则标准“软联通”水平,增强国内国际产业合作效率。共建“一带一路”需继续推进与共建国家标准化机构以及国际和区域组织签署合作文件,扩大标准互认领域,推进与共建国家经贸深度融合,实现国内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的良性互动,促进实现双循环。其次,加强科技领域合作。面对发达经济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美西方试图遏制我国高科技发展的局面,共建“一带一路”需深化中国与共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增强与共建国家在科技领域合作,吸引更多共建国家的科学家来华交流,加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产业园区,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动力支持。
3、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之际,如何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论述?
范黎波:历史已经证明,市场驱动的经济全球化无法解决发展不均衡问题,而技术驱动的经济全球化能否“普惠”,取决于设施连通性的“普及”程度。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主要是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添砖加瓦”。目前,全球形势的变化客观上将共建“一带一路”推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探索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的平台。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无论中国周边国家还是拉美等国家,只要有共同发展的意愿都能参与其中,而且不局限于经贸领域,这为希望参与其中的国家提供了更多选择。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具有包容性,包括发展道路的包容性、文化的包容性等。“一带一路”倡议从不认为世界上只有一条发展道路,而是强调每个国家应根据发展条件和自身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着眼于互利共赢,共同做大“蛋糕”、共同分享。
毛新雅:当前,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多边主义受到挑战和冲击,全球发展模式和治理体系亟待改革和完善。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与相关国家共同营造经济开放合作氛围,突破逆全球化思潮和地缘政治博弈阴霾,推动了包容、普惠的经济全球化。共建“一带一路”破除了零和博弈思维和意识形态划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不仅有来自亚非拉地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有西方七国集团成员意大利。共建“一带一路”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兼顾各方利益,体现各方智慧,将各方优势和潜能发挥出来,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共建各国民众。共建“一带一路”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对于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意义重大。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世界市场体系演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更为匹配,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合理公正的方向迈进。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形成的互利共赢合作机制,比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多边机构、中国—中亚峰会等合作机制,以及金砖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平台在区域和全球事务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开放发展以及维护区域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
卢山冰:随着时代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于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共建“一带一路”所坚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承载着对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的追求,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主持人:共建“一带一路”在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方面,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卢山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处于产业链低端,大多处于工业化起步和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与中国丰富的优质产能合作,有助于推动本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我国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际的现代化实践和探索,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无疑具有广泛的借鉴价值。
范黎波:“一带一路”建设始终朝着弥合发展鸿沟、减少贫困人口的目标努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带一路”建设充分体现了这一智慧。比如在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倡导成立的丝路基金为沿线国家建设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此外,中国还以先进的工业和工程技术能力帮助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的亚吉铁路正式通车。得益于该铁路,埃塞俄比亚的水果蔬菜拓展了国际市场,提升了当地农民种植水果蔬菜的积极性,增强了埃塞俄比亚农业出口创汇能力。
毛新雅:其一,共建“一带一路”为发展中国家修建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增强了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造血功能。世界银行评估显示,共建“一带一路”交通项目为沿线国家乃至全球创造了运输时间节约、贸易效率提升等正外部效应。中老铁路、蒙内铁路、卡洛特水电站、卡宾达供水项目等工程,不仅满足当地生产生活需要,也为东道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升了人员通勤及物流效率,促进其经济增长。其二,共建“一带一路”通过产能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能级,更好融入区域乃至全球价值链。发展中国家通常资源禀赋充裕,劳动力结构年轻,但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需要升级。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成熟且成本优势逐渐下降,与沿线发展中国家存在产业互补关系。共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发展中国家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其三,共建“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具有显著减贫效应;共建项目缓解了有关国家电力短缺和饮水难等问题,增进了发展中国家民众福祉。其四,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拓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注入发展新动能。中国为沿线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卫生援助、培养医疗人才,为沿线国家建设清洁能源电站,与相关国家签署数字丝路建设合作备忘录,帮助其搭建数字电商平台;中国支持共建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科研工作,为沿线发展中国家培训了一批技术人才,填补了这些国家技术型劳动力的缺口,这些举措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注入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4、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主持人:展望未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面临哪些机遇?
范黎波:各国疫后重振经济的努力,有利于加快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近两年,越南、柬埔寨、菲律宾等国积极推出外商投资合作具体方案,同时相关国家基础设施、产业等缺口依然存在。共建“一带一路”是未来激活我国外贸市场的新动力,沿线地区对我国市场重要性上升,促进了外需市场的多元化。此外,中国供应链韧性强、产业链齐全等优势仍然具有巨大发挥空间,尤其是新能源和部分地区互联互通等细分领域项目仍大有可为,健康、低碳、数字等领域国际合作空间广阔。中国在公共卫生领域具备优势,在疫苗合作、卫生领域投资、医疗基础设施援助等领域合作潜力较大。中资企业在低碳合作方面拥有先进技术和最强性价比,可在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加大投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在数字合作领域,电商、市场网络、5G技术“三合一”,将使“一带一路”跨上“数字丝绸之路”的大台阶。
卢山冰:总体来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机遇大于挑战。许多国家仍存在大量互联互通的需求,特别是欧亚大陆的内陆国都希望实现陆海联通,国际产能合作具有非常广阔的挖掘潜力。同时,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商品和服务进入中国的机遇,这对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意义重大。我认为应特别重视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改变产业空间、布局和结构,共建国家紧抓这次机遇,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还应该重视“一带一路”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这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与共建国家的深度合作。比如,我国熟悉共建国家当地语言的人才较少,对于许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社会法律文化和国情缺乏全面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为此,必须加强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
主持人:结合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未来应更加注重哪些方面的工作?
卢山冰:从实践方面来看,一是做好“存量”,巩固现有的共建合作成果。继续保持传统的基础设施、产能合作等领域的竞争优势。二是做多“增量”,做大新的增长领域。积极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包括新亚欧大通道建设,在创新、绿色、健康、数字经济、国际减贫等领域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形成“增量”发展。三是做优“重点”,在重点空间和重点领域深耕细作做优成效。在重点国家、重点区域、重点合作伙伴、重点领域上下功夫,做出特色、做出典范、做出标杆。四是做大“体量”,争取更多国家和地区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吸收更多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探索第三方市场合作,采用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
毛新雅:一是巩固合作基础。持续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深化政治互信,落实好已签署的共建文件。完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布局;加强与共建国家投资贸易往来以及金融合作,拓展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合作深度和广度。二是拓展合作新空间。适应全球发展更加绿色、健康、创新的要求,拓展相关领域合作新空间,推动中医药“走出去”,继续开展绿色丝路使者计划,积极发展“丝路电商”,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目标开拓更优路径。三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耕“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格局,加大力度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通道保障。通过产能合作以及投资贸易往来,强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统筹经济发展与安全。
范黎波:牢牢把握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科技和制度创新,持续拓展合作新领域,支持共建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探索数字领域合作新模式,继续实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着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从要素驱动转向规则、制度、创新驱动。此外,强化底线思维,深入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全面强化风险防控。应探索多部门联合成立共建“一带一路”风险预警信息平台,定期发布各类重大风险挑战信息。继续做好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事前管理、服务和引导工作,加强事中、事后指导、监管和保障,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链条全领域监管闭环,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与共建国家共同构建反腐败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持续加大跨境腐败治理力度,不断规范企业海外经营行为。进一步加强海外经贸利益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提高海外经贸利益维护能力。
原文链接: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4275d1deab7542b3a09043e095ba3697